嵌绿松石饕餮纹罍(音同雷)、玉鸟刻刀、蛇形铲、戈形器……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“看·见殷商”大展迎来四件文物新“盲盒”。之所以说是“盲盒”,是因为这些文物并不在原本的展出计划中,这也让原本计划展出的338件文物,增加为342件。据悉,其中三件出土于妇好墓,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文物,为出土后首次同框。
走进“看·见殷商”大展所在展厅,参观者已将新展出的文物层层包围。其中一件嵌绿松石饕餮纹罍颜值很高,五直口、圆肩、腹部微鼓、下部斜收,器肩部四面中心饰以浮雕式兽首,其中两个中空,可以系带。器腹部四面各以扉棱为轴线,饰饕餮纹,角部较宽,内卷。策展人高红清介绍,这件文物的特点是器表通体铸槽,内嵌绿松石。铜罍整器工艺精湛,色彩瑰丽,在商代青铜器中实属罕见。
展开剩余60%记者得知,殷墟时期的绿松石镶嵌工艺存在精细与粗糙之别,也有等级高低之分。较高社会等级所使用的器物,其绿松石嵌片往往更为精制讲究。但绿松石镶嵌这项技术本身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,或者作为表达较高社会地位的必选物。高红清说:“这反映了镶嵌绿松石青铜器在中商文化之后已经失去礼器地位,绿松石成为青铜器的装饰品。”
就在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罍旁边的展柜内,从妇好墓出土的三件文物正式亮相。
蛇形铲的铲身上端两角内卷、平刃、刻有蛇形纹。铲身中腰两侧略内收。柄部及两角饰菱形纹,转角略圆,直柄,且柄内留有朽木。高红清认为,这件文物应该是在后端插上木棍后使用。
体型小巧的玉鸟刻刀似长尾小鸟。刀刃由两面磨成。白色,有黑斑,圆雕。尖喙圆眼,短翅长尾,两腿前屈。双爪间有小孔,可佩带,既是小型艺术品,又可实用。“这样的刻刀也可以雕刻甲骨文。”高红清说。
而戈形器头端作龙形,日字形眼,独角竖立,唇下垂,短身卷尾,竖看似“冠”。在龙身的下侧有一倒夔,两者巧妙地合为一体。夔口衔扁平长条形柄,柄的下端较宽,厚钝无刃,上端饰云纹和三角形纹。
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:张群琛 王戬
摄影:本报记者 常鸣
微信编辑:詹一
来源:北京号
作者:副中心之声
发布于:北京市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