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61年5月,南昌城的德胜门外,烈日炙烤着黄土刑场的每一寸土地,空气中弥漫着炙热的味道。城内的百姓纷纷聚集,低声议论着即将发生的血腥场面。
28岁的弋阳王朱奠壏,此时被铁链紧紧缠绕,全身上下只穿着一件朴素的素衣,双膝跪在一堆浸满桐油的柴薪前。周围的气氛压抑沉重,锦衣卫千户薛桓走到他面前,展开了手中的黄绫圣旨。他的嗓音尖锐刺耳,打破了整个刑场的寂静:“弋阳王朱奠壏,秽乱人伦,淫辱生母,罪无可赦,赐死焚尸。”
话音未落,朱奠壏忽然猛地抬起头,目光犀利,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,他的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喊声:“冤枉!我冤枉!”然而,他还未能说完,旁边的锦衣卫便迅速封住了他的嘴巴,不容他辩解。
在刑场的另一端,朱奠壏的母亲——白太妃,被残忍地绑在木桩上,满头白发零乱地散开,眼神浑浊,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咽声。她的身体似乎在这恐怖的局势下慢慢崩溃,眼神迷离中透着无尽的痛苦。
展开剩余83%当行刑官举起火把,将其投向那堆木柴时,熊熊大火顿时蹿起,黑色的烟雾迅速升腾,直冲天际。南昌城的百姓远远地望着那道火光,纷纷窃窃私语:“天家的王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,真是不可思议。”
这时,天空忽然传来雷鸣声,紧接着,瓢泼大雨倾泻而下,水流迅速上涨,不到一个小时,南昌城的街道已经积水数尺。人们不禁感到一阵毛骨悚然,难道这场暴雨预示着某种天意?
那么,朱祁镇为何要下令处死朱奠壏与其母亲?朱奠壏真的如朱祁镇所说,犯下了“秽乱人伦”的罪行吗?
隐忍的岁月
追溯到1399年,北平燕王府内的一个早晨,年轻的朱棣牵着弟弟宁王朱权的手,站在宽广的宫殿前,指天立誓:“靖难功成之际,当与我弟平分天下。”当时的朱权手握七万铁骑,兵强马壮,是靖难之役中最得力的帮手,朱棣迫切需要他的支持来对抗当时的皇帝朱允炆。
然而,南京城破之后,朱棣却食言了。他不仅没有兑现自己与朱权平分天下的承诺,反而将朱权调至南昌,削弱了他的军权,设立了南昌左卫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。宁王府外的锦衣卫整日巡逻,朱权心中满是愤怒与无奈,但他依旧不敢公然反抗,只能沉默地忍受,纵情于山水、酒色之中,并且生下了许多子女。
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朱奠壏——朱权的庶长子,成长在一个充满压抑与冷酷的环境里。他自幼目睹了父亲被削权后的屈辱,也亲眼看到了大哥朱奠培为了争夺世孙之位,不择手段地毒害庶弟朱奠垒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朱奠壏学会了隐忍与自保。
弋阳王的隐忍与屈辱
1433年,朱奠壏出生在南昌宁王府,他的父亲朱盘烒是朱权的嫡长子,按理应继承宁王爵位。然而,命运对他极为残酷。年仅两岁时,父亲便去世,朱奠壏从小便尝尽了皇家家族的冷酷与无情。作为家中的幼子,他过早地感受到了孤独与失落,也亲眼目睹了大哥朱奠培为了争夺家族权力,所施下的种种毒手。
成年后的朱奠壏,内心的隐忍达到极致。他的每一天,都在小心翼翼地度过,生怕成为家族纷争中的牺牲品。1451年,朱奠壏受封弋阳王,尽管他获得了两千石的岁禄,但与宁王朱奠培相比,这简直是杯水车薪。连修缮王府,他都得向布政司求银。为了填补经济上的窘迫,他甚至连府中的仆役薪水都无法按时支付。
除了物质上的困境,朱奠壏还在“精神牢狱”中度过每一天。作为郡王,他被严令不得结交文士,也不能干预朝政,唯一能慰藉他心灵的,便是闭门临摹祖父朱权的烂柯图。那幅画中,樵夫静心观棋,恰如他的人生,外表尊贵,内里却如同困在牢笼中的囚徒。
兄弟之间的残酷争斗
然而,朱奠壏一生的最大危险,还是来自于亲哥哥——宁王朱奠培。朱奠培是个极端奸诈与狠毒的人,他从不顾及亲情,常常克扣各藩的俸禄,虐待兄弟与侄子,甚至通过恶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。朱权去世后,朱奠培对于朱奠壏的婚姻毫不关心,反而将朱奠壏原配的张氏强行留在了宁王府,将出身低微的刘氏强行嫁给了他。
这一行为令朱奠壏忍无可忍,他最终通过金钱收买了朱奠培的宠臣游坚,以黄金百两将张氏赎回,并在心中埋下了更深的仇恨。
朱奠壏的生活虽然略有安慰,但他心中的痛苦始终没有停止。尤其是在1452年冬天,朱奠培趁朱奠壏前来赴宴之际,派人暗中将其正妻张氏缢死并悬挂示众,试图彻底摧毁朱奠壏的心灵。
当朱奠壏归府看到这一惨状时,他的愤怒几乎让他失去理智,欲持剑闯入宁王府。然而,朱奠培早已预料到这一点,将朱奠壏软禁了起来,兄弟间的情谊从此碎裂。
最后的决断与死亡
尽管朱奠壏曾一度计划向江西巡抚韩雍揭发朱奠培的罪行,但在明朝宗室子弟之间,兄弟间的不正之风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,因此他转而以“私铸兵器”之事来陷害朱奠培,借此让皇帝朱祁镇彻底清除这个威胁。然而,调查结果并未如他所愿,反而揭露了朱奠培的更多罪行,朱祁镇虽然大怒,却在朱奠培恢复权力后,赦免了他的罪行。
此后,朱奠培的暴行愈加猖狂,南昌城的百姓日夜忍受着他的压迫与凌辱,而朱奠壏自己则沉迷于与权力、财富有关的勾当,变得越发肆意妄为。
然而,最终还是朱祁镇将这一切清算。1461年,朱奠壏被指控与庶母通奸,最终被判死刑。当天,他的尸体被焚烧殆尽,母亲的尸体也未能幸免。两人最终化作灰烬,散入风中。
朱奠壏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,它也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