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春,戴笠从青岛乘坐C47军用专机出发。那日,细雨蒙蒙,天色昏暗,舷窗被水汽模糊,机舱内堆满了文件与行李,油箱已加满800加仑的燃料。飞机准备起飞,直奔重庆。然而,没过两小时,南京江宁的岱山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。山坡上火光冲天,暴烈的冲击把空气都撕裂了,机上的16名乘客中,唯有一人幸存。多年后,这名飞行员回忆道:飞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,究竟发生了什么,至今无人能解。
1946年3月17日,青岛沧口机场被湿冷的雾气包围。跑道上积满了水,地勤人员身着雨衣在泥泞中检查飞机。停靠在跑道尽头的,是一架C47—222号军用专机。戴笠身穿黑色风衣,湿漉漉的衣角被风吹得轻轻摆动,他缓步走向飞机,身后跟着一队军统随员,和几只铝合金行李箱。机舱内已经加满了800加仑汽油,准备飞往重庆。
戴笠此行从南京出发,经过青岛,然后返回南京,再前往西南。作为军统局的核心人物,他掌握了国民党特务系统的命脉,控制着情报、人事和暗杀任务。此时的青岛是他在北方的重要基地,港口有美军驻扎,堆满了物资。青岛站的人事更替频繁,戴笠亲自前来整顿,还宴请了美军海军司令柯克,商讨航运和情报合作事宜。
展开剩余82%那天早晨,机场一片寂静,只有雨点拍打在机翼上的声音。气象站报告显示,沿途云层低垂,雨雾弥漫。尽管如此,戴笠依然决定按时起飞,虽然有人劝他延迟,但他坚持自己的计划。刚处理完青岛站事务的戴笠,心里清楚南京和重庆还有重要会议等着他。上机后,他检查了手表,示意机组准备起飞。上午11:45,发动机轰鸣,飞机在湿滑的跑道上加速,逐渐腾空而起。
飞机沿海岸线向南飞行,接着转向西南,进入江苏内陆。机舱内潮湿而闷热,窗外的雨水将地平线完全遮挡,飞行员低空飞行,尽力避免高空的恶劣气流。生还者后来回忆道,发动机的声音平稳,飞机一切正常,完全没有任何机械故障。
然而,在下午1点左右,南京江宁县的岱山传来轰鸣声。那架低飞的专机,似乎在瞬间穿越了云雾,狠狠撞上了山体。撞击的瞬间,机头完全粉碎,燃油四溅,火光冲天,机身断裂,山风卷起浓烟,雨水落在炽热的金属上发出刺耳的声音。机上16人,15人当场死亡,只有一名飞行员侥幸生还。
南京当晚接到电报,蒋介石深感震惊,亲笔题写挽联:“雄才冠群英,山河澄清仗汝迹;奇祸从天降,风云变幻痛予心”。官方解释为恶劣天气导致飞机低空撞山。但幸存的飞行员多年后透露,飞机本身并没有问题,真正的原因永远无法公开。山风带走了浓烟,却留下了无法解答的谜团。
前一晚,青岛沧口机场的跑道泥泞不堪,夜雨夹带着海风拍打在机翼上。戴笠刚抵达青岛,时间紧迫。他在驻青美军的招待所设宴,席间有美海军司令柯克和国民党海军要员。餐桌上酒杯碰撞,讨论的内容包括青岛港口防务、航运及军统与美军的情报合作。
宴会结束后,戴笠返回临时办公处,秘书回忆道,桌上摊开的地图上,标注着从青岛到南京,再到重庆的航线。气象电台发来报告,沿途雨雾弥漫,能见度低。戴笠仔细阅读后,推开文件,坚持第二天清晨出发。地勤人员连夜检查飞机,给油箱加满油,螺旋桨在夜雨中转动,溅起雨滴。
清晨五点多,机组成员起床,跑道湿冷刺骨。雨丝顺着机翼滴落,舷窗上蒙着厚厚的水汽。飞行员最后一次绕机检查,确保油量、仪表、襟翼、机轮一切正常。戴笠戴着手套站在舷梯前,雨水顺着风衣流下。他上机后摘掉手套擦拭舷窗,飞机缓缓滑行。
机舱狭窄,座椅紧密排列。飞行员回忆说,当时机组气氛紧张,程序一丝不苟。飞机起飞后,沿黄海岸线低飞,视野极为模糊。雨水打在舷窗上,像细小的水珠,远处的山影时隐时现。生还者记得,机长曾调整航向避开云团,但为了避开乱流,飞机始终保持低空飞行。
离开海岸进入江苏腹地后,雨势愈加猛烈。机舱内金属不断发出嗡鸣,舷窗视线几乎全无。飞机低空穿云,任何判断失误都可能致命。生还者回忆道,撞击前的瞬间,山体突然出现在视线中,像一块灰色的幕布。
飞机猛然震动,他被猛烈抛出机舱,滚落在湿滑的山坡上,耳边是燃油爆炸的声音。青岛那场雨夜的最后一程,便在岱山的雾雨中戛然而止。
岱山的海拔并不高,约200米,山坡上杂木丛生,碎石遍布。1946年3月17日下午,雨雾弥漫,能见度仅50米左右。当地村民听到巨响,山腰瞬间爆发出一阵耀眼的火光。赶到现场时,飞机残骸已被烧得面目全非,火焰将石块烤裂,雨点打在炽热的金属上发出刺耳的声音。山风带着浓烈的汽油味和焦糊味,令人窒息。
官方反应迅速,军统与地方警备迅速封锁山坡,开始收集遗体和残骸。15具遗体被运送至南京,戴笠的遗体被国旗覆盖,停放在灵谷寺的殡仪馆。唯一幸存的飞行员被隔离,官方调查记录只写下“恶劣天气造成坠机”,对外一律保持沉默。
戴笠之死震动了整个政坛,尤其是军统内部的特务、情报和暗杀网络。他的死,不仅在国民党高层引发巨大波动,甚至让上海滩也掀起了巨大的风波。
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回忆,上海滩的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戴笠的死,没人能预测这场意外究竟会引发怎样的后果。坊间流传着不同的猜测:有人说是高层清算,也有人说美方有所介入,还有人猜测是军统内部的权力斗争,甚至有人认为,这一切不过是一起纯粹的意外。但所有这些猜测,都缺乏足够的证据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岱山的雨水冲刷掉了烧焦的痕迹,飞机残骸被清理,山坡上重新长出了杂草。村民的记忆和飞行员的回忆,成为了唯一的现场证词。历史,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空间。飞行员口中的那句话,如同山风在林间回荡,把民国末局的阴影永远留在了雾雨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